美洲大覺醒運動的點火者—愛德華滋與懷特腓德

客福簡訊月刊 2025.7
客福主委 / 徐家正牧師

本期簡訊分享美洲大覺醒運動的點火者—愛德華滋與懷特腓德。

愛德華滋(Jonathan Edwards,1703-58),他是美洲殖民地的傑出知識份子,是在美洲當地出生的偉人之一。他生於1703年,他父親是一位公理派教會牧師。

13歲之前已熟悉拉丁文、希臘文、希伯來文,並開始撰寫哲學論文。

13歲進入耶魯大學,17歲便畢業於耶魯大學,1727年成為麻薩諸塞中部北安普頓城
(Northampton) 一間公理教會的牧師,當時該教會正處於靈性僵死的情況。

1734年12月,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「因信稱義」的真理,直接針對當時正在新英格蘭滋長的「亞米紐斯」主義。他講道時,這位瘦長、蒼白而年輕的牧師,非常生動的描述神的震怒,並力勸罪人應盡速逃避神的震怒。很快地,教會有了起色,整個北安普頓城都有了改變;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,似乎全城充滿了神的同在。無論長幼,幾乎找不到一個不關心永生問題的人。

1740〜1742年間,在新英格蘭三十萬人口中,有二萬五千到五萬新決志的人加入教會,整個新英格蘭的道德標準也隨之提高。

1741年愛德華滋在康乃狄克的安田鎮(Enfield)講道,那天的題目是「罪人在忿怒的神手中」。講道中途,他必須停下來,請大家安靜,好讓大家可以聽見他的講道,因為全場都在大聲痛哭,哭聲蓋過了講道的聲音。

當情緒作用掩蓋屬靈方面的覺醒時,愛德華滋又正面反對情緒主義,呼籲信徒徒在道德生活要有表現,才能印證他們是悔改了。

他憎惡膚淺的復興主義,對加入教會的人也非常嚴格,1750年因拒絕未重生者領聖餐,被教會辭退牧職,之後向印第安人宣教,並專心寫作。愛德華滋寫了一本小書《神奇妙作為的忠實報導》,仔細分析了北安普頓城復興的成因和後果。這本小書它立刻在英美兩地成為最暢銷的書,引起了奮興運動,愛德華滋也名噪一時。

他繼續寫的書及有力的講道,不斷燃起復興的火焰,接下來的幾年中,在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,復興之火燒遍了全新英格蘭,信主的人多如潮湧。

1758年他應邀到普林斯頓學院當院長,但到任後,不久便因注射天花疫苗,反應不良而去世。

愛德華滋除了是大覺醒運動的領袖之外,也是新英格蘭神學的鼻祖。新英格蘭神學是修正了改革宗信仰,肯定加爾文派中神的主權和揀選的教義,但又容許罪人做出某種行動,以獲取神的赦免。

直到今天,愛德華滋仍被公認是美國最出色的神學家和哲學家,他有極精細的悟性與美好的靈性,在大復興期間經歷聖靈的工作,有《論宗教情感》、《論自由意志》等重要著作,被稱為「復興神學家」。

愛德華滋(Jonathan Edwards,1703 58)
愛德華滋(Jonathan Edwards,1703~58)
圖源: Inspirational Christians

更多了解Edwards:維基百科

因著愛德華茲對復興運動的著書報導,其影響不僅在美國也到了英國。1740年佈道家「懷特腓德」(George Whitefield,1714~1770)從英國來到美國美國東岸巡迴佈道,教會復興之火重新挑旺,他講道的消息一傳出,幾十哩内的工人馬上放下工具來聽「懷特腓德」講道,田裡没有人耕作,聽眾常多達數千人,教堂容納不下,都必須在戶外講道,人們成群結隊來接受基督信仰。

「懷特腓德」他從小生長在貧困、道德低落的環境中,父親是一個客棧管理員。後來他進入牛津大學,成為校內「聖潔會」的一員。在一場大病後,他經歷了重生。1736年被按立為英國聖公會的牧師。 懷特腓德在英國展開露天佈道,並邀衛斯理加入。然而他在美洲却做了更大的工作,從1738~1770年間,他在美洲七次旅行佈道。

喬治·懷特菲爾德 (George Whitefield),引人入勝的大覺醒傳道者
喬治·懷特腓德(George Whitefield,1714.12.16—1770.9.30),引人入勝的大覺醒傳道者
圖源:CORONA

大覺醒運動於1740年達到顛峰,在大覺醒運動中,懷特腓德扮演極重要的角色。大覺醒的高潮是在1740~1741年,那時懷特腓德以他那無與倫比的雄辯才能和使人懾服的性格,加入這項工作的行列。

懷特腓德原本的志向是擔任演員,他的嗓門能在露天場合中,向數以千計的人說話;並且他的表情豐富又富戲劇性,能夠煽動聽眾,很少人是可以這樣做的。

在波士頓,有一次三萬人同時聽他講道。甚至建富蘭克林這個重實際而不正統的信徒,都被懷特腓德感動了,並寫下他聽道時的感受。

懷特腓德完全沒有宗派偏見,樂於在各宗派講壇證道。他的服事使更正教社群的人數增加。在長老會和公理會中,他的跟從者的數目,還多過自己所屬聖公會中的粉絲人數。

懷特腓德是十八世紀偉大的作道家,也是歷史中最有能力的講員之一,他的講道帶領了成千上萬人信主,也造就了無數信徒的靈命。雖然如此,他卻没有約翰衛斯理的組織能力,以致他没有設立任何教會和宗派。

懷特腓德是長期浸泡在讀經、禱告的講員,對他來說,讀經、禱告,乃是一件事,他其它的閱讀,也是為要幫助瞭解聖經,他將亨利馬大的聖經注釋讀了好幾遍,最後一遍是跪著讀的。

他被按立聖職時,曾上到一個山頂,為他自己,及為與他一同按立聖職的人,熱切地禱告了兩個小時之久。「星期日早晨,我甚早起身,跪著一面祈禱,一面讀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。······當會督按手在我頭上時,我的心融化了,就將我整個的靈、魂、體,獻為神的聖所服務。」

懷特腓德就是從這樣的經驗中認識上帝,認識祂的話,及認識得救之道。禱告融和在他的讀經中,也融和在他的事奉工作中,他在二十二歲時,曾寫到他的這種經驗。他說:「在清晨、正午、晚上及半夜,不,是在整天之中,賜福的耶穌都到我這裏來,使我的心靈甦醒·····享受與上帝之間甜美的交通。·······在田野裏歡呼頌讚上帝,渴望耶穌在火焰中從天降臨的日子來到。」

懷特腓德雖曾是一個狂野放蕩的青年,但他因全心接受基督,使他完全獻上,讓聖靈充滿,成了一位歷代以來最感人的佈道家之一。他經常一面禱告,一面讀經,使他的講道大有能力。他講道次數非常的多且長,聽眾之也非常的多,說明了,一個人若能虛己,丟棄虛榮,神可以使用一個人做成偉大的事!(更多認識懷特腓德:維基百科)

「大覺醒」的果效是廣泛而又明顯的。最重要的是美洲教會因此在宗教生活方面普遍改善了,重新重視個人的悔改,教會人數劇增,道德標準也提高了。

「大覺醒」也對教育事業帶來新的動力,因為有很多青年加入事奉,教會關心他們所受的裝備。於是普林斯頓大學(長老會)、賓州大學(超宗派)、哥倫比亞大學(聖公會)、布朗大學(浸信會)等名校的前身紛紛設立。

「大覺醒」的另一結果,是刺激了對印地安人和黑人的宣教工作。向印地安人宣教的人中,最著名的是布萊納德(David Brainerd, 1718-1747) , 他是愛德華滋女兒的未婚夫,他看見印地安人的困境,便狂熱地向他們傳道。他騎在馬背上,日以繼夜,向最遙遠的部落傳講福音。後來他死在旅途之中,無法與未婚妻成婚,也未能完成傳道的志向。但有關他在印地安人中工作的報導出版之後,廣被傳頌,對英美的青年有莫大影響。

神啊!願你興起客家的愛德華滋、懐特腓德、布萊納德成為客家大復興的器皿。

大衛·布雷納德(David Brainerd,1718 1747 年)
大衛·布萊納德(David Brainerd,1718-1747)
圖源:Biblogi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