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客家人-東方猶太人
客家人崇尚勤儉、堅毅、團結、重教育,有「硬頸精神」的稱譽
客家族群在全球約有8,000萬人,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族群之一,但在基督教信仰上的比例極低,台灣僅約0.5-0.6%,全球也未達1%。隨著世代更迭,許多年輕客家人不再講客語,甚至不認同客家身分,導致語言與文化逐漸流失。
有社會學家把客家人比做「東方的猶太人」,客家人與猶太人有許多相近之處,如看重族譜、作客情懷、受壓悲情、注重教育、講究衛生、勤勞節儉、固執硬頸等。其立論不單是因為客家人曾有歷史上的大遷徙,更重要的是指文化上堅強的内聚力。
客家語言傳承
猶太人靠宗教認同,客家人只能仰賴客家話來認同。
「客家話」是客家文化的根,是客家人存在的象徵,是客家文化傳承的工具,沒有「客家話」就代表客家人消失在台灣。客家話是客家人的認同標記與溝通橋樑,因而客家福音協會積極翻譯客語聖經、培育客語老師、創作客語詩歌等,希望藉由客語的復育及保存,能夠建立客家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認同。
有一群神職人員為了傳道方便,在多方的奔走努力之下,於1985年成立臺灣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,歷經八年,譯成新約和詩篇,於1993年出版。1995年出版箴言,接著翻譯舊約聖經其他各卷,並重新修訂新約、詩篇、箴言,再經過十六年,花了整整 26 年的時間,終於把整套的聖經翻成了客家語。
客語聖經用現代口語客語寫成的,它的文體,計有(1)律法體裁(2)敘事體裁(Narrative)(3)詩歌體裁(Poetry) ,它的編排是左欄羅馬注音,右欄漢字,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念出標準客家音,也適合所有人學習和閱讀客家話,是目前最大的客語語料庫,多看客語聖經就可以學到更貼切的客語講法。
敬祖追思三禮
祭祖與信主的張力一直是華人教會面對的課題,客家人又是民族意識特強,不易被同化的民系,因此,不易與外族融合、不易接受福音。
客家人有飲水思源不忘本的優良傳統,但其有祖先崇拜、偶像崇拜的習俗,與基督教信仰有衝突,如完全反對,定要求他們要照基督教的方式來追思先人,會被認為太草率,要使其接納, 必須先得到他們的認同、相信。因此要先建立關係,才漸漸將福音帶入,如果不尊重他們的文化與傳統習俗時,客家宣教會有相當大的阻力。
由於客家人害怕背負不孝的罪名,且其在傳統信仰上橫跨佛、道與民間習俗,對祭祖更加重視。為了不違背基督教義,又能保留尊敬祖先的美意,客家牧者發明了「敬祖」取代 「祭祖」的替代方式,這樣的取代方法既能落實傳統孝道、紀念先人,希望能藉此方法破除客家人對基督教的刻板印象,使更多人聽信福音。
台灣的客家教會這些年來發展出以敬祖代替祭祖的模式,將祭祖的宗教成份歸予上帝,保留追思懷念的孝道成份,在清明敬祖禮拜與追思告別禮拜中鼓勵以追思三禮(倒水禮――飲水思源、獻花禮—祖德流芳、點燭禮—光宗耀祖)來表達對神的敬拜與對故人的追思。並鼓勵家庭懸掛精美的世代傳襲表,以鮮花、鞠躬、追思禮拜方式積極參與未信的家族掃墓及喪禮。
客家福音詩歌
藉由現代詩歌、年輕人熟悉的音樂風格,吸引年輕客家人參與教會,認同客家身份,並「把客語撿回來」。
劉志忠律師等客家基督徒領袖,意識到若沒有年輕人參與,客家教會與文化將難以延續,因此提出「需要有年輕世代的詩歌」來作為突破,有鑑於此,劉志忠、邱廉欽(金曲歌手)、劉正惠牧師、范正成牧師等人於 2017 年共同成立客家興起音樂事工,創作及翻唱高品質的客語敬拜詩歌,讓客家教會與年輕世代有共同的音樂語言與信仰連結。
自 2018 年發行「客家興起」專題之後,近年又陸續發行「客家真光」、「客家歸神」專輯,由年輕客家基督徒金曲歌手、製作人參與,這一切的起點,正是來自於對「客家年輕世代」的呼喚與傳承使命感,並以音樂為橋樑,連結信仰與文化,並透過敬拜團、巡迴佈道等方式,讓年輕人「唱著唱著,把客語撿回來」,進而認同客家身分,承接宣教使命,藉此推動客家福音從台灣拓展至海外,連結全球客家族群,一同敬拜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