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起源與演變
主要是基督教在華人社會,特別是客家地區,為回應傳統慎終追遠與孝道文化而發展的處境化儀式。
三禮的內涵
基督徒為回應華人文化中慎終追遠、孝敬祖先的傳統,並兼顧基督信仰對敬拜對象的堅持,發展出「追思三禮」作為敬祖儀式。三禮分別為:
- 倒水禮:象徵「飲水思源」,由家族中年長者將水倒入花瓶,表達對生命源頭的感恩,並向天父上帝禱告,承認萬有本於神,祖先也是神所創造,提醒不忘神是生命的根源。
- 獻花禮:象徵「祖德流芳」,家族成員述說祖先或長輩的美德,並將花插入花瓶,表達對祖先美好品格的追念與感謝,並向聖子耶穌禱告,期許自己也能活出基督馨香的生命。
- 點燭禮:象徵「光宗耀祖」,點燃蠟燭,代表祖先如明光照耀後代,也象徵聖靈引導,期許後代能榮神益人,活出光明。
這三禮均以禱告和感恩為核心,強調敬拜神、紀念祖先、傳承美德,而非傳統的祈求祖先賜福或以供品祭拜。並用以引導觀念的轉化:
- 由祭祖轉變為敬祖:紀念祖先、追思祖先。而不是祭拜祖先,把祖先當作神,以為祖先可以蔭庇、保佑子孫。
- 祭祖轉化為祭天:華人悠久的傳統中,「皇天上帝」就是有位格的上帝,而非沒有位格的大自然。孔老夫子說,「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」。與聖經所說「我的心若注重罪孽,主必不聽」意思是相通的。華人文化中早就告訴我們有一位上帝,也被稱為天,所以才要祭天。以前華人的祭天文化是一直存在的,只是偶像越來越多,就被取代了。(此觀念的轉化與儀式,摘自謝宏忠院長2025.2.16主崇信息|祭祖與福音)
儀式
敬祖追思三禮的誕生,是基督教界為回應華人祭祖文化與孝道精神,在信仰原則下進行本土化、處境化的創新結果。它既保留了慎終追遠、緬懷祖德的文化意義,又堅持基督徒只敬拜上帝的核心信仰。故此,基督徒敬祖追思三禮是在信仰原則下,對華人孝道文化的積極回應與創新實踐,除表達了對祖先的感恩與紀念,也堅守對獨一真神的敬拜。
客家基督徒的儀式改良
祭祖、燒香、禮敬神佛,這些漢人的民間習俗與基督信仰相遇時,客家牧者與信徒調和兩者,發展出在追思、掃墓儀式中使用水、鮮花、蠟燭,以及〈掃墓歌〉等客家聖歌,讓漢人習俗與基督教文化能夠藉由禮器、儀式改良達到共存。
除了祭祖之外,家中擺放的「祖宗牌位」(神主牌)在改宗後何去何從,也是漢人信仰基督教時常面臨的問題。「世代傳承表」即為基督教的家譜,而「祖先紀念表」則是神主牌的替代形式,讓改宗的信徒能夠通過這些形式追念已故家人、以不同的形式延續先人精神。《摘自:開放博物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