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福簡訊月刊 2025.5
韓國宣教士/黃昌淵牧師
從我在2020年將事工從中國轉移到臺灣後,這四年來,我一直密切關注臺灣教會的發展趨勢,特別是積極參與跨宗派的各種活動。藉著主的恩典,我在臺灣認識了許多忠心又敬虔的主的僕人,透過他們,我得以了解到各個領域的最新動態,並透過禱告參與其中,為此,我深深感謝神。
今年3月29日,適逢青年節,舉行了一場特別的聯合聚會。這場聚會從三週前便開始以禁食禱告預備,並在全臺二十個地區分別舉行區域性禱告會,最終於29日當天,在總統府廣場舉辦了大型的聚集活動。本次聚會的主題是「Time for Taiwan」。
當天,由於天氣變冷且降雨機率高達80%,但奇妙的是,在整個活動期間,未降下雨水。當我抵達現場時,看到廣場上擠滿了人潮,甚至人群延伸至設置路障外的馬路,這一幕讓我深受感動。不僅僅是青年,還有來自不同年齡層的信徒共同參與,然而,最令人震撼的是,成千上萬的年輕基督徒齊聚總統府廣場,他們滿懷熱情地敬拜與禱告,這場景本身便充滿了極大的震撼力。整場聚會中,青年人洋溢著熾熱的熱情,這種熱忱在他們的讚美與禱告中更加彰顯。
本次聚會的核心主題可以歸納為三大重點:
第一,聖潔
臺灣是亞洲第一個將同性戀合法化的國家,因此,青少年與青年在這個社會環境中,很容易受到性自由主義的影響。在這樣的挑戰下,一位知名運動員(註:林書豪)的見證,給在場眾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。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實踐拿細耳人誓約,並透露自己每個月會有一週的時間關閉手機,以此來鍛鍊自己的靈性。
此外,有一位美籍青年牧者也帶來了信息,讓我們得知,30年前,由臺裔美國基督徒青年所發起的拿細耳人運動,如今在臺灣再次興起。在這次拿細耳人誓約運動中,全臺共有1萬名基督徒青年簽署誓約,立志獻身於神。當我看到這些簽名板時,不禁想起我年輕時也曾立志成為拿細耳人,將我的生命獻給主,這一幕讓我不禁熱淚盈眶。
「在你權能的日子,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,甘心犧牲自己;你青年時的景象如清晨的甘露。」(詩篇110篇3節)
第二,合一
不僅是在家庭與親友之間,臺灣社會也面臨世代間的隔閡以及不同族群之間的矛盾。在這場聚會中,所有參加者都跪下禱告,特別為了父母與子女之間能夠恢復合一,懇求「以利亞的靈」降臨,使世代之間的心能夠彼此轉向,這是一場深刻的悔改禱告會。
「看哪,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,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。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,免得我來咒詛遍地。」(瑪拉基書4章5-6節)
「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,若是自卑、禱告,尋求我的面,轉離他們的惡行,我必從天上垂聽,赦免他們的罪,醫治他們的地。」(歷代志下7章14節)
第三,宣教
聖潔與合一的最終目標,正是宣教。在本次聚會中,中華福音神學院的戴院長發表了「10萬名拿細耳人,1萬名宣教士」的異象。
今年正好是馬雅各宣教士抵達臺灣南部的160週年,而若追溯臺灣的福音歷史,最早可回到400多年前荷蘭宣教士入臺的時期。如今,是時候讓臺灣從一個「接受福音的國家」轉變為「傳播福音的國家」。我們深切期盼「宣教的臺灣,列國的祝福」這一異象能夠成就。
此次聚會的籌備者,多為屬靈前輩,他們展現出極強烈的渴望,希望將他們這一代所經歷的一切,全然傳承給下一代。這不僅帶來感動,更是一種對下一代的挑戰與呼召。那麼,為了成為「宣教的教會」,臺灣教會該如何預備自己?全球7000多個未得之民中,約70%分布在亞洲(註:台灣的客家族群就是重生得救人數比例低於2%的未得之民)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臺灣在華人及亞洲宣教領域,擁有極大的機會與責任。為此,首先需要有更多青年門徒願意承擔宣教的使命,並且臺灣教會必須建立更完善的系統來培訓這些願意獻身的年輕人。
特別是,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教會,曾在宣教歷程中經歷過許多成功與失敗,這些寶貴的經驗,無疑能成為臺灣教會發展有效宣教策略的參考。然而,宣教的呼召不僅僅是情感上的熱忱,更需要持續的實踐與委身。現在正是臺灣教會邁向「宣教的教會」的時刻,我們盼望下一代能夠回應神的呼召,並且全體世代攜手同心,開創一個全新的宣教歷史!

圖源:北大長老教會YT